阿爾伯特·芬尼生於英格蘭蘭開夏 (Lancashire) 工業區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,1955 年畢業於著名的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。畢業後不久,芬尼便開始在舞台上出演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人物,並曾經有幸成為偉大的勞倫斯·奧利弗 (Laurence Olivier) 的替角,並頂替他在舞台上出演過一位驕橫的古羅馬軍官,就此開始引起電影界的注意。 1960 年,芬尼正式步入影壇,雖然其銀幕處女作《藝人》(The Entertainer) 並不成功,但同年拍攝的另外兩部影片《年少莫輕狂》(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) 卻大獲成功。這部反映普通工人生活的影片成了英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石,也為芬尼鋪就了一條輝煌的演藝之路。1963 年,芬尼捨棄了出演《沙漠梟雄》(Lawrence of Arabia) 的機會,轉而選擇了託尼 - 理查遜 (Tony Richardson) 導演的《湯姆·瓊斯》(Tom Jones),並由此獲得了他的第一個奧斯卡提名——最佳男演員。第一次衝擊奧斯卡的失敗使得芬尼在長達 4 年的時間裏專心致志於戲劇舞台,沒有再染指過電影。直到 1967 年,巨星奧黛麗·赫本 (Audrey Hepburn) 的魅力又把他重新吸引回影壇,並與她聯袂出演了《麗人行》(Two for the Road)。 如果説阿爾伯特·芬尼的演藝生涯有任何模式的話,那麼可以説,沒有模式便是他的模式。他既在 1969 年《畢加索的夏天》(Picasso Summer) 裏飾演過 20 世紀的藝術狂熱分子,也在 1970 年的《小氣財神》(Scrooge) 裏飾演過狄更斯小説中的吝嗇鬼;既在 1973 年的《第一第二》(Alpha Beta) 裏飾演過一位狂暴的丈夫,又在 1974 年的《東方快車謀殺案》(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) 裏飾演過著名的比利時偵探波洛——該角色為他贏得了第二個奧斯卡提名 (最佳男演員)。芬尼 1983 年出演的《化裝師》(The Dresser) 和 1984 年出演的《在火山下》(Under the Volcano) 分別為他奪得了第三個和第四個奧斯卡提名——均為最佳男主角。 阿爾伯特·芬尼的簡歷也許可以這麼縮寫:年齡——七十好幾;藝齡——四十有餘;出演角色——無數;奧斯卡提名——五次;離婚——兩次。對老芬尼而言,奧斯卡不奧斯卡的可能真的無所謂了,因為他早就説過:“名號並不能夠多給你什麼。”
Voir plus